虫害百科

“虫害”指的是害虫对于人类身体健康、生产、生活造成的危害,
其中最主要的危害是为病毒、致病菌提供传播媒介,严重危害食品安全及人类生命安全。
为什么它们被人们称为四害?

177图片5
图片1图片4
178图片2
图片7图片8
 

鼠类

 

蟑螂

 
美洲大蠊
德国小蠊
 

蝇类

大头金蝇
丝光绿蝇
家蝇
麻蝇
 

蚊子

淡色库蚊
中华按蚊
白纹伊蚊
三带喙库蚊
黄胸鼠
善于攀爬,常于天花板活动。

别名:黄腹鼠、长尾鼠、屋顶鼠。

体形中等,体长约140—180mm,体重约60—180g。与褐家鼠比较,体较纤细。背毛黄褐色,腹毛棕黄色,尾毛上下部色相同。耳大且薄,向前遮盖上眼部。尾长大于体长。口鼻尖长,后足细长,前足背面中央毛色暗灰,后足背面白色。乳头5对,即胸部2对,鼠蹊部3对。

黄胸鼠一年四季繁殖,每年可产3—4胎,每胎平均产仔5—7只,最多达16只,怀孕期与哺乳期与褐家鼠相似。出生后的幼鼠约3个月性成熟,生态寿命约1年多。

黄胸鼠善攀登,多匿居于建筑物的上层及裂缝间。在粗糙面上能直攀而上,还可沿铁丝、电缆而行。夜间活动,黄昏和黎明前为两个活动高峰,但白天有时也出现,在室外有时也能捕到,行为习性与褐家鼠相似,都有明显的新物反应。食性较广,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含水量较高的食物对其有更强的诱惑力。

褐家鼠

别名:大家鼠、沟鼠、挪威鼠

体形粗大,体长约120—220mm

体重约60—350g。口鼻钝圆,被毛棕褐色,腹毛灰白色,尾毛短而稀疏,尾上面黑褐,下面灰白。耳短而圆,向前遮盖不到眼部。尾长短于体长。后足粗大,前后足背面白色。乳头6对,即胸部2对,腹部1对,鼠蹊部3对。

褐家鼠的繁殖力很强,雌鼠受孕后,21—22天后就能分娩。产后即可受孕,每胎平均产仔7—10只,最多可达15—18只。每年可产3—4胎,春秋各有一个高峰,冬季极少繁殖。幼鼠3个月龄,即可交配繁殖,生态寿命约2年。

褐家鼠是家、野两栖鼠种。除了栖息在各类建筑物及居民区底层地下室外,亦能攀登上层。常出没于垃圾堆、下水道、河湖沿岸及港口码头等潮湿地区。

小家鼠

别名:小鼠、小鼷鼠、米鼠。

体形较小,体长一般60—90mm,体重约7—20g,口鼻长而尖。尾长与体长相等或略短。毛色变化较大,栖居野外及农田周围住宅区的体毛偏黄褐色;栖居在城镇内的,多偏灰褐色。背毛灰褐色;背腹毛间一般无明显界限。尾毛短而稀疏,背腹色相同。

小家鼠繁殖力强,在适宜条件下,一年四季能繁殖,年产5—7胎,每胎平均产仔4—6只,最多可达16只。产后不久,母鼠又可受孕,妊娠期19天,幼鼠2个月龄性成熟。性成熟后生命最旺盛期约100天,生态寿命不到一年。

小家鼠喜栖息于干燥、离食物近的隐蔽场所,如柜子、棉絮、衣物、厨房、仓库以及杂物堆积处。常在仓库保温层打洞或在破箱抽屉中筑巢,巢材为破布、纸屑等。野外喜栖于田埂和草丛间。昼夜活动,虽然有黄昏和黎明两个活动高峰,但在室内白天常见到外出觅食。小家鼠食量小,所以每个昼夜平均需出外数十次觅食,并且有常常变更觅食场所的习性。因此,在鼠活动范围内若用毒饵灭鼠,则投放毒饵应采取堆多量少的原则。小家鼠对环境中出现的新物无回避行为,喜接近新发现的目标,因此用鼠夹及鼠笼容易捕杀。

美洲大蠊
常于垃圾堆、下水道、阴沟活动。

雄虫体长27—32mm,雌虫体长28—32mm

头部:顶及复眼间为黑褐色,两复眼间距雄虫窄,雌虫宽。下颚须淡褐色,端部两节褐色,单眼淡黄色。

胸部:前胸背板略呈梯形,前缘几乎平直,后缘缓弧形,色淡黄,中部有一赤褐至黑褐色的蝶形大斑,后缘中部有—-向后延伸的短小纵条,前缘有黄色T形小斑。翅发达,雌雄虫前翅均超过腹部末端,前翅赤褐色,后翅色稍淡。足赤褐色,前、中足股节的前下方边缘,刺的排列为A型。

德国小蠊
主要为携带入侵至室内

雄虫体长10—13mm,雌虫体长11—14mm。体扁,可通过1.6mm的缝隙。

头部:雌虫头部略大于雄虫,头顶及面部为淡赤褐色,小颚须色淡,唇基深棕色,复眼黑色,有时两复眼间有不明显的赤褐色斑。单眼色白。

胸部:前胸背板近梯形,前缘稍弧形,后缘弧形,但中央稍突出。背板表面淡褐色,并有两条黑色纵走条纹,纵条纹窄、直,没有间距宽。雌雄虫翅发达,均达腹部末端。

腹部:雄虫狭长,第七、八腹节特化,为诱惑腺的开口。雌虫腹部较宽。雌虫肛上板狭长,基部色深,半透明,后缘缓弧形,如牛舌状。下生殖板左右不对称,右后缘有一凹档,基部两侧各有一叶片,即为第九腹节侧叶,右叶末端远离凹档前缘,腹刺退化,成两个小颗粒,右边的显著大于左侧的。雌肛上板横宽,赤褐色,略呈三角形,末端钝角,侧缘斜,略向内凹陷,下生殖板宽大,表面隆起,前侧缘近半圆形,后缘弧形,全板像馒头。

大头金蝇

8~11mm,红大头,触角橘黄色,虫体金属蓝绿色光泽,比丽蝇大。

幼虫粪食性兼尸食性,主要在人粪(尤其是稀粪)内滋生

雄虫:体长10毫米左右。复眼鲜红,两眼前缘合生,额狭似线,复眼上部2/3的小眼面很大,下部1/3的小眼面很小,二者界限显明,在整个长度内约有小眼面25排。触角桔黄,第三节长超过第二节长的3倍以上,芒毛黑,长羽状毛达于末端;胸部呈金属绿色有铜色反光及蓝色光泽,前盾片覆有薄而明显的灰白色粉被;各侧片毛绝大多数呈黑色,腹侧片呈暗棕色。翅透明,翅脉棕色,翅肩鳞及前缘基鳞黑,腋瓣带棕色,具暗棕以至棕黑色缘。缘缨除上、下腋瓣交接处呈白色外,大部呈灰色至黑色,平衡棒暗棕或棕色。足棕或棕黑色。腹部绿蓝色,铜色光泽明显。肛尾叶及侧尾叶均宽短,阳体细长,下阳体呈半球形。

雌虫:体长9~10毫米左右。在额部的眼前缘稍微向内凹入,在额中段的间额宽常为一侧额的2倍或超过2倍;腹侧片及第二腹板上以淡色毛占多数;受精囊略呈球形,尖端有一小乳头状突起,其余特征可参见雄性。

丝光绿蝇

丝光绿蝇为住区附近及野外常见种。幼虫尸食性,主要在腐败动物质类中滋生。

成虫活动范围极广,出入人群聚居之处,为半住区性蝇种。幼虫尸食性,主要滋生于腥臭腐败的物质如尸体、鱼、虾、垃圾等处,也能在猪粪及动物饲料内繁殖。成虫对腥臭的鱼肉最敏感。繁殖期很长,雌蝇喜欢在脓疮、伤口、腐败的动物尸体等处产卵。

雄虫:体长5~9毫米。额较宽,约为一眼宽的1/3,但略小于触角第三节的3倍宽;在额的最狭处;侧额约为间额宽的1/2,间额红棕或暗棕色,且下部比上部为宽,侧额及侧颜略具银色粉被,侧额具细毛,侧颜裸,颜面暗棕色,略覆粉被.触角:芒暗且长羽状毛一直达末端,下颚须桔色。喙黑。胸部呈金属绿或蓝色带有彩虹色,前盾片灰色粉被明显。前胸基腹片和前胸侧板中央凹陷具黑色纤毛,腋瓣上肋具黑毛,翅后被有细纤毛,后胸基腹片亦有纤毛,前、后气门暗棕色。足黑,有时前足股节有绿色,其后背、后腹面具长鬃列,前足胫节有一列短的前背鬃,后鬃。

雌虫:体长5~10毫米。额宽于一眼宽,旱侧额宽约为间额宽的1/2,侧后顶鬃一般有2对以上,上眶鬃3,其余特征似雄性。

家蝇

孳生于粪便、垃圾和有机质丰富的地方。

卵:乳白色,长约1.0mm,长椭圆形,呈香蕉状,背面有2条纵脊。脊间质地较薄,是孵化时的开裂位置。卵粒通常堆叠成块,1g重量约有13000~14000粒卵。

幼虫:共3龄。1龄幼虫体长1.0~3.0mm,体色透明,无前气门,后气门仅1裂;2龄长3.0~5.0mm,乳白色,有前气门,后气门2裂;3龄长5.0~13.0mm,乳黄色,有前气门,后气门3裂,圆柱形,自中部向前逐渐变细。头小,口钩1对,爪状,右边一个大于左边一个。

蛹:卵圆形,长约6.5mm,表面光滑;初期乳白色,以后渐变深至栗褐色,有光泽。

成虫:体长5~8mm,灰褐色,眼暗红色,触角灰黑色,领须棕黑色,足黑色,有灰黄色粉被。显著识别特征是:前胸背面有4条黑色纵条纹,前胸侧板中央凹陷处具纤毛;腹部椭圆形,第1腹板具纤毛,腹部正中有黑色宽纵纹;翅脉棕黄色,前缘脉基鳞黄白色,第4纵脉末端呈角形上弯,与第3纵脉几乎相接。雌雄区别为:雄额宽为1眼宽的1/4~2/5;雌额宽几与1个复眼等宽。

麻蝇

麻蝇以卵胎生的方式繁殖,幼虫主要为粪食性,是厕坑中的常见孳生种类。身体上有3条纵纹,尾部有棋盘纹。

 

后背中鬃(鬃位)5~6个,愈向前方鬃愈矮小,相互间距离也愈近;前胸侧板中央凹陷处有纤毛,有时极少,甚至仅1~2根;R1脉有毛;中足股节腹面无缨毛;后足胫节有长缨毛;腹部第三背板无中缘鬃,第五腹板无小窗,其基部常型,不特别拱起;阳茎膜状突完全骨化,呈带状,上具小齿,侧阳体端部与基部间无明显界限,其基部腹突为一对小尖齿,端部很发达,侧突未明显分化;侧插器细长,端部有微齿。

 

淡色库蚊

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褐色、红棕色或淡褐的中型蚊虫。翅无黑白斑,雌蚊喙无白色环,但在腹面町以有淡色区。前足和中足的股节及各是的胫节前面无淡色纵条,足深褐色无白环。第2至7腹节背板有淡色基带。当它们停息在物体表面时,身体与喙不成一直线,同停落面平行。

它们都吸人血,但也兼吸动物血液。在吸动物血方面两者有所不同,淡色库蚊以鸡为主,致倦库蚊以狗为多。这两种库蚊都在夜间活动。雌蚊经常进入室内吸血,但在室外也吸血。它们全夜有两个活动高峰,分别在黄昏和黎明。它们侵入室内吸完血后,多栖息在室内,消化血液,也有部分外栖的。白天主要栖息在住房、鸡舍、花房、室外栖息于土洞、地下防空洞、草丛、地坑等。在住房内它们多数在阴暗处栖息。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的有效飞行距离 (不是最远距离)为100米左右。

中华按蚊

中华按蚊,为灰褐色中型蚊虫。头部下腭须有白环,翅有黑白斑,前缘有两个白斑,中胸背板有隐约可见五条浅色条纹。停息在物体表面时,身体与喙成一直线,同停落面成一角度。

雌蚊兼吸人血和动物血。中华按蚊夜间吸血,黄昏和黎明出现两个刺叮高峰,是家野两栖蚊种,白天在室外或畜舍栖息,人居内较少。幼虫孳生在稻田、沼泽、芦苇塘、池塘、缓流沟渠及低洼积水中。

白纹伊蚊

 

俗称花蚊子,黑色或深褐色,体型较小。翅无黑白斑,身体上有白斑和银白斑。中胸背板黑色,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纹,后足各跗节均有白环。停息在物体表面时,身体与喙不成一直线,同停落面平行。

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吸血。两个活动高峰出现在早晨和黄昏。多数情况下,下午活动高峰比上午明显。雌蚊是非常活跃和凶猛的吸血者。当人们临近它们的孳生或栖息场所,很快就有雌蚊前来吸血。白纹伊蚊对人的吸血骚扰性很大,甚至影响生产作业。雌蚊在吸饱血后卵巢发育过程中可以再次吸血。白纹伊蚊多数在户外侵袭人体,但也可以侵入室内吸血。室内孳生的白纹伊蚊更多在室内刺吸人血。白纹伊蚊也刺吸狗及其它动物的血。

白纹伊蚊多数栖息在孳生场所附近阴暗避风处,如缸罐内壁、轮胎堆附近的草丛、灌木丛、阴暗的堆积物里。在室内孳生的成蚊,倾向于在室内栖息,多数栖息在墙面光线阴暗处。白纹伊蚊的有效扩散距离为50米。

幼虫多生长在清水中。在我国南方几乎所有能聚集雨水的物件都可以孳生白纹伊蚊,比如缸、罐、坛、盆、竹筒、树洞、金属管等容器,塑料膜凹陷处以及机器轴窝积水都可以孳生白纹伊蚊,废旧轮胎、盆景、堵塞的楼顶笕沟等也是重要的孳生场所。为了彻底清除它们的孳生场所或杀灭幼虫,对各种积水必须作十分仔细的调查和处理。

白纹伊蚊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不同时间分批孵化。小型容器特别是自然界的竹筒、石穴等聚集雨水往往因日晒蒸发而在短期内干涸,其中幼虫全部死亡,重新积水时依靠尚未孵化的滞育卵再次孵化出幼虫并保持繁衍。

三带喙库蚊

三带喙库蚊兼食人和动物血。猪、牛是其主要吸血对象,三带喙库蚊常常在黄昏后2小时左右,和黎明前时间在室外袭击人、吸人血。三带喙库蚊是脑炎流行地区的主要媒介。棕褐色小型蚊种。喙中段有一宽阔白环,触须尖端为白色;各足跗节基部有一细窄的白环;第2—7腹节背面有基部淡色带。

雌蚊翅长2.4—3.1mm。 头:头顶密盖淡棕色至淡灰色平覆鳞,后头竖鳞暗而平齐。喙色暗,中部前位有淡色环,基段腹面常有白磷斑。触须短,色暗,末节有少量淡鳞。食窦甲;食窦弓深凹,背齿基部宽,然后骤变细而纤维状,约26—28个。胸:前胸前背片与后背片有棕色鳞;前胸侧板有一淡鳞簇。中胸盾鳞深棕,除小盾前区和翅上位有少量稍淡鳞外,一致花椒色;小盾鳞色淡。胸侧板淡棕;中胸腹侧板上部与下后缘及中部后侧片上部的白磷群小,中胸后侧片上部毛丛中有或无几片淡鳞。